合一堂簡史

合一堂的歷史,淵源自倫敦傳道會(即今世界傳道會)創立的一個華人聚會團體。遠自一八四三年,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開辦之英華書院遷港,課餘致力佈道工作,信主華人皆在該院受洗,稱為英華書院公會。一八五六年,華人信徒聚會,改在傳教士住所舉行。一八六二年,成立華人教會團體,由華人自理會務。一八七九年,華人信徒漸增,傳教士住所容納不下,乃募款購上環一樓宇為禮拜堂。

一八八五年,聘禮賢會王煜初牧師為主任﹔同年,女信徒高三桂夫人廉讓荷李活道一地段,以供建堂及醫院之用,是為華人自理會道濟會堂及雅麗氏利濟醫院。其後,道濟會堂與倫敦傳道會香港愉寧堂共同創辦新界傳道會,澳門傳道會。一九零八年,聘巴色會張祝齡先生來堂接任聖工,並得數位長老協助﹕五年後按立張氏為牧師。一九一零年,改長老制為堂議會(值理制)。

一九二一年,加入中華基督教會,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。同年決議,與雅麗氏利濟醫院同遷建於般含道倫敦傳道會會址,亦互為毗鄰。一九二二年興工,因工潮影響,至一九二六年十月始告落成。以本堂同道會同澳洲長老會之華僑,為切合共同需要而聯合建成新堂,公開徵求教堂命名﹔經信眾投票公決,選名「合一堂」。新堂啟用後,在張牧師與信徒合力下,更得皮堯士及威禮士牧師等襄助,會務蒸蒸上。除堂務職責外,又兼擔負新界傳道經費,在大埔、林村、元朗、新田、屯門、荃灣、川龍、長洲、大澳、沙螺灣等地建有基址,且多辦有學校﹕至一九三四年正式移交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(今之香港區會)接辦。在此期間,詩班、家庭祈禱會、研經班及少年德育會等事工,栽培不少教會領袖,會務蓬勃推展。

一九四一年,日本侵襲期間,香港教會淪陷,教友四散,教會聖工甚受影響,幾經艱苦,仰賴主恩,安渡難關。一九四五年光復後,各地逃難教友漸次歸來,重修聖所,堂務復興,較前更蓬勃。五零年代,教友居住九龍者日增,來堂難免跋涉,乃進行籌建九龍堂。一九五七年,「九龍堂」在巴富街落成啟用。一九五九年,通過新典章,「香港堂」、九龍堂兩單位堂堂務,各由一個堂會主持,其上增設堂代表會,成員由單位堂選派,掌管全合一堂對外及人事、 管業、經濟、教育等事工;執事、牧師及宣教師均為堂代表會成員及當然 出席各單位堂堂會。一九六零年九月,創辦合一堂小學於何文田公主道(九龍堂毗鄰)。一九六三年展開籌建北角聚會點的福音事工,至一九八四年九月,「北角堂」落成啟用,「合一堂陳伯宏紀念幼稚園」亦告成立。合一堂積極推展佈道、培育、學生福音工作及社會服務事工。九四年購入沙田馬鞍山鞍誠街地段,九六年開始興建,於九七年「馬鞍山堂」落成啟用,並開辦「合一堂單家傳紀念幼稚園」培育區內幼童。為配合社會需要,於九七年三月在北角丹拿道港運城開辦 合一堂耆年中心」(長者日間活動中心,後改為長者鄰舍中心),服務區內長者;並於二零零零年一月起用上址設立「合一堂港運城佈道所」,於每週六下午舉行福音聚會。於二零一八年教會領受使命,於華樂徑華富閣二樓開設華富中心,關懷服侍社區有需要的家庭。上帝託負的傳道服務 使命,任重道遠,深信會眾承先啟後,繼往開來,發揚光大,同心合力興 旺福音,見證佳果纍纍,榮歸上帝!